(资料图)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即日起,在滕州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善评》,传播滕州好声音,汇聚滕州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许晓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适应新时代、了解世界的基本需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问题得以突出,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舆论一次又一次的狂欢,在这背后的网络暴力也演绎得越来越广泛。
网络暴力的成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一是网络的匿名性,原本用来保护使用者合法的隐私权利的匿名制造成了网络施暴者掩饰攻击,谩骂与侮辱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甚至延伸为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的“屏障”。二是个人理性的不足,很多网络用户在舆论发酵后,会趋向于群体价值理念,在表达言论时往往忽视了自我理性思考,会认为多数人就代表了正确的价值倾向,这样,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推动网络暴力的“帮凶”,对受害人带来叠加伤害。三是部分网络媒体的错误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流量与关注度,采用片面报道和刻意扭曲事实来增强话题性,丧失了作为新闻媒体最基本的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而缺乏真实性的报道则会带来错误的舆论引导成为网暴的“助推器”。
从网络暴力发生原因以及近期发生的网络暴力件事中我们都应该反思,作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学会理性的传播、评论社会事件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责任,在保留自我发表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做网络暴力的“帮凶”。对于参与网络生产与消费的各方主体,有关部门也应加以正确的引导,深入实施网络素养建设工程,严格管控互联网经营管理的过程,界定造谣、传谣、网暴的范围,在确保网民言论自由的同时,避免因信息不实操控舆论风波的可能。当然,完善法律法规,也是防止网络暴力产生必不可少的一环。
网络空间不应该成为任意宣泄、肆意恶评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网民我们应该严厉斥责这种行为,积极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